为了借鉴欧洲企业创新集聚园区、服务机构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寻求技术对接和项目合作机会,加快我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2019 年 6 月 6 日-6 月 16 日,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联合省国际科技合作协会,组织省内有关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投资机构、科技型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行
24 人赴德国进行创新研修和技术对接活动,学习德国工业 4.0 的精髓及创新园区、孵化器的组织形式、服务方式及管理模式等。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参访对象和内容
1、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园。行程的首站我们来到了位于柏林的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园。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产业园始建于 1991年,占地面积 420 公顷,以科技、经济和媒体为发展重点。它是“德国最成功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 15 个工业园区之一”和“欧洲最现代化的科技园”。柏林洪堡大学的几个基础学科分院以及约 1,100 家公司和机构进驻园区,拥有超过 18,000 名员工,营业额约 20 亿欧元。自 1990 年来,园区建筑和基础设施进行了翻新,作为德国最成功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之一,将研发、培训、生产和服务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产生了良好的协同效应,园区的生态智慧建设战略被列入巴伐利亚州重点示范,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都可在园区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1)早在园区成立之前的 1909 年,就有世界各地的飞机研发机构到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园进行发动机测试,次年成立了航空航天研发中心。在二战结束后,这里成为东德的科研基地,并在1950 年就与中国开展科研合作。1989 年东、西德合并,园区面临着两种完全不同体制合并的困难,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在巨大的挑战面前,要把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园打造成柏林经济发展的引擎发动机,园区管理者进行了大胆创新,与三种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一是与不隶属于任何大学的独立的科研机构合作,在园区开展科研工作;二是与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三是引进洪堡大学的几个分院,为园区未来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2)政府出资建立 WISTA 管理公司,它是阿德勒斯霍夫科技产业园的开发与经营商,WISTA 公司投资建设或是出租科技园和孵化器所需要的房产和设备、设施,并全面负责经营管理,公司通过科技园和孵化器所具有的区位优势、联系网络和全面的服务体系吸引企业入驻,同时收取一定的费用以维持自身的运转。
(3)园区能方便地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共享。根据园区负责人的介绍,鼓励和支持园内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是园区奉行的基本政策。洪堡大学的学生能就近到企业和研究机构实习,其毕业生和讲师也能就地开办自己的小公司,享受各种优惠条件。园区内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往往是企业最早的孵化器,几乎所有大学及科研机构在企业生产车间内都设有实验室,科研人员与工程师形成研发团队,共同攻关,实验室的新技术可马上在生产线上检验应用,技术转化效率极高。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推动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走向市场;同时,大学又从企业了解市场的需求,从而指导大学的研究方向,双向的技术转移极大的推动了新技术的产业化。
2、弗朗霍夫应用技术研究促进协会(以下简称弗朗霍夫协会)成立于 1949 年,是德国,也是欧洲乃至全球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弗朗霍夫协会旗下 72 个研究所分布在德国各地,协会共有 25500 名员工,每年研发经费约 24 亿欧元。弗朗霍夫协会旗下研究所研发出来的主要产品包括汽车安全气囊,MP3技术,金属 3D 打印激光选区融化技术(SLM)等。专利申请量在德国排名第 7,平均每天就有 2 件专利产生。弗劳恩霍夫协会有 7 大组成部分,即信息和通讯技术、生命科学、医疗、微电子、光学和表面技术等。弗朗霍夫协会生产系统和设计技术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Production Systems and DesignTechnology,以下简称 ipk 研究所)位于柏林,成立于 1976 年,有376 名员工。Ipk 研究所业务集中在 6 个领域,即公司管理,虚拟产品,关节和涂层技术,生产系统,自动化技术和医疗技术。他们的研发经费 2/3 来自企业和政府的项目,1/3 来自政府补贴。他们和柏林工业大学有着密切联系,大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很容易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开发,并投入到实际应用中,而这里的应用研究又为大学里基础研究指明方向。Ipk 研究所的所长,副所长及部门负责人同时也是柏林工业大学的教授。Ipk 研究所通过三方面帮助初创公司:一是给初创公司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协会有 6 个针对初创公司的学院,每个学院可对初创企业进行为期 2 天的培训;二是组织行业专家和初创公司管理人员进行深度交流,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三是邀请投资方、潜在合作伙伴和初创公司对接。
弗朗霍夫协会具有两大特色,一是民办公助,接受来自企业和政府的委托课题,也就是合同科研(contract research),一般占他们研发经费的 2/3,余下的 1/3 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补贴。二是研究所建在大学旁边,研究所的高层研发人员同时也是大学教授,来自大学的研究生在研究所做课题。在 ipk 研究所的研究
生毕业后有三分之一在这里成立公司,成立的 60 多家企业累计创造了 2000 多个就业岗位;另三分之一毕业生进入管理层、还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继续深造,并留在大学当教授。弗朗霍夫协会与中国在科技、教育、企业的合作超过 25 年,1999 年在北京成立弗朗霍夫协会北京代表处,2016 年 ipk 研究所和南京市江北新区合作,成立了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
3、德国费斯托(Festo)集团是全球气动和电动行业中的领袖企业,是德国工业 4.0 发起者之一,也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家族企业。Festo Scharnbausen 工厂位于德国斯图加特市,是费斯托集团中最大的生产企业。该企业主要产品为阀门、阀岛及相关的电子设备,也是未来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推动力。高效节能的流程、产品的最高质量、突出的客户导向性以及可持续的环保生产是这一厂区的特点。跨部门协作与紧密配合在此具有重要地位。这一点在规划阶段已经得以清晰体现,来自采购、开发、IT、物流、生产与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相互合作,并在最短时间内开发并实现了复杂的厂区构建。核心的地理位置与优越的基础设施确保了厂区与费斯托总部、员工生活以及全球客户的最佳联网。工业4.0 的许多方面已经在技术厂区中成为现实。例如员工与灵活机器人进行安全交互,这些机器人可以承担无法满足人体工程学要求的组装任务。一套整体能量透明系统在未来清晰显示厂区内的能量流动与消耗。空气压缩机回收的能量解决了 6 万多平米厂房的制冷和供暖。在维修工程师的身旁,除了所需工具之外,平板电脑同样是尤为重要的工作设备:借助模型仿真和大数据,技术人员可方便的知晓操作步骤,并能很快识别与修复设备故障。FESTO 集团正在上海建立新厂区,生产定制化产品供应亚太地区市场。
4、海德堡科技园。海德堡科技园位于海德堡大学校园及其他市区场所,拥有 8 万平米面积,是欧洲科学、商务和社会生活的中心门户,自 1984 年创建以来,一直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国际性科技园,受到全世界瞩目和尊重。海德堡科技园是德国最重要的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之一。园区入驻 90 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共有超过 2,800 名员工。入住园区的组织包括生物技术,医学工程,信息和通信技术,环境经济学和环境工程领域的公司和研究机构。自 1984 年成立以来,科技园在科学和商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园运营方海德堡科技园有限公司(TechnologieparkHeidelberg GmbH)是海德堡市 (98%) 和莱茵-内卡商会 (2%) 共同成立的一家非盈利子公司。科技园在其所在地和网络中整合了科学研究和基于应用的开发工作,以帮助以科学为导向的公司开发新产品。
5、亚琛工业大学工业 4.0 示范工厂。德国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成立于 1870 年,其工程系多年来在德国大学科研排行榜上占据着榜首位置,并且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分享“世界最强工程学院”称号。亚琛工业大学有 26000 名学生,312 名教授,13 个院系,5 个特色专业;机械学院约 3000 名学生,28 个研究方向,670 名博士生或工作人员,2018 年 100 个博士生毕业。机床和生产研究所(Laboratoriumfuer WerkzeugmaschineundBetriebslehre,简称 WZL)为世界上最大的机械研究所,旗下有研发人员 800 余人,机械加工和机床研究方向有1300学生、14 门课程,113 个博士生。其中多名教授是德国“工业 4.0”理论主要的奠基人。工业管理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IndustrialManagement,简称 FIR)是亚琛工业大学的一个非营利性跨部门研究和教育机构,致力于为未来的数字化综合公司建立组织基础。WZL 与 FIR 在亚琛工大的校区内共同建立了工业4.0 示范工厂(Die Demonstrationsfabrik Aachen- DFA)。
示范工厂是亚琛工业大学智能物流集群的核心组成部分。目标是实践、研究和继续教育的紧密结合。工厂的产品一方面包括原型产品和预生产产品,另一方面,示范工厂的生产环境为相关行业和研究合作伙伴提供了在实际操作中共同研究工业 4.0 问题的独特机会。亚琛大学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智能机器拿到这个平台来进行优化和改进,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与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粘合在一起共同为企业服务。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教授、技术人员、学生,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科研所和示范工厂,学生可以一边学习实践,一边打工挣钱。示范工厂是一个集成各种设备工具,连同流水线、机器
人、电子系统等于一体的实验室,由教授带学生,联合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专家,研究企业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
6、达姆施塔特理工大学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 -Darmstadt TU)工业 4.0 创新中心。Darmstadt TU 成立于 1877年,也是德国顶尖理工科大学之一,位于德国科学之城达姆施塔特市,地处法兰克福/莱茵-美因大都会地区。达姆施塔特理工大学是德国九所卓越理工大学联盟 TU9 成员之一。1882 年世界第一个电气工程系创建于达姆施塔特理工大学,与亚琛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斯图加特大学一道被认为是德国六所声誉最为卓著的理工大学,其机械工程、电气与电子工程以及经济信息工程等主要工程领域学科多年位列德国前三,被誉为优秀工程师的摇篮。
工业 4.0 创新中心(Competence Centers Industrie 4.0)暨中小企业工业 4.0 中心(SME Technology Center for Industrie 4.0 –MIT 4.0)是由达姆施塔特理工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集成设计系主任 Reiner Anderl 博士教授推动下成立的,中心下设技术研发中心,工业 4.0 模拟工厂,培训中心和企业研发课题研究四项工作。中小企业是德国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力量,历来是德国联邦政府的重点发展和培育对象,因此达姆施塔特理工大学工业4.0 创新中心也专注服务于中小企业群体。访问时,中心的两位博士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数字化工厂和机器人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收获与成效
这次出访考察的对象极具针对性,以孵化中心、技术园区、研究院区最主,较为典型的是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产业园区和海德堡科技园;也有实践、研究和继续教育紧密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示范工厂,如亚琛工业大学工业 4.0 示范工厂、达姆施塔特理工大学工业 4.0 创新中心园区;还有举世闻名的民办公助的非盈利科研机构---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ipk 研究所,以及工业 4.0 的国际标杆企业 Festo。他们的共性特点为:
(一)产业门类丰富,发展重点突出。园区产业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丰富。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以科技、经济和媒体为发展重点,聚焦于光子和光学、微结构和材料、IT 和媒体、生物科技与环境、光伏和可再生能源六大产业群。海德堡科技园以生命科学为研究重点,同时覆盖能源、环境、计算机科学、材料等研究领域。
(二)产学研紧密结合,成果转化效率高。园区鼓励和支持园内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研发资源,推动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走向市场;与此同时,大学从企业了解市场需求,从而知道大学研究方向,双向的技术转移有效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实现科研共享,有效缩短了产、学、研距离,营造了良好的研发与创新环境。
(三)专业机构统一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多数园区成立管理机构,由专业公司统一对园区进行运营管理,为不同类型的创业公司提供帮助和咨询。如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产业园区是由WISTA 管理公司统一管理,公司投资建设或出租科技园、孵化器所需要的房产、设备、设施,为园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海德堡科技园由海德堡市和莱茵-内卡商会共同成立海德堡科技园有限公司进行运营管理,以非盈利为宗旨,为以科学为导向的公司开发新产品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
(四)基础设施与配套建设完善,产业集聚优势明显。各园区注重加强布局规划和与所在城区、社区及周边城镇的协调建设,着力形成园区和谐发展格局,因此各园区软硬件设施好,交通便利,包含住宅、商场、酒店、医院、学校等生活设施及教育设施,已成为综合园区。这些保障性服务,有助于园区依托资源优势,吸引更多优质企业,高标准、高效率地集聚人才、市场、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三、对我省科技园区建设的启示
一是加强对孵化器等科技园区的政策支持。统筹规划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研究出台并落实进一步促进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发展的细化政策措施,从建设用地、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平台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实施合理的政策组合,形成政策包,做到精准施策,推动园区建设和发展,加快园区企业培育孵化,将科技成果迅速释放,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创新创业集聚区。借鉴德国等产业园区建设经验,加强规划布局和相关资源的科学配置,引导支持各地建设发展资源相对集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和生产性配套服务体系较为齐全的创新创业聚集区,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高标准、高效率地集聚人才、市场、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落户创新创业集聚区,与企业之间加强互动和联系,形成产、学、研、用高度融合局面,营造研发与创新发展新环境,促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保等方面和谐推进和持续发展。
三是提升科技园区服务质量和效率。借鉴国外园区发展经验,成立专业化运营公司,负责对园区的统一管理。完善激励政策,调动园区经营主体和团队的创造力,发挥专业特长、围绕细分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和整合资源服务。在管理上弱化场地、空间要求,在孵化条件上严进严出,更加强化园区服务在基本功能、服务水平、孵化绩效等方面的提升。鼓励大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其他社会组织介入园区发展与服务,快速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开放发展水平,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创业孵化服务模式,实现全行业以及全链条孵化服务的协调融合。
四是注重高素质人才和团队培养。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本次考察发现德国等欧洲国家的人才资源较为丰富,既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也有高技能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健全,人才激励政策完善,因此工业基础较为雄厚、扎实。我省科技园区应联合优质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人员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细分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培育孵化领域适用型、技能型人才,提升创业孵化服务人才水平,培养高素质创业企业家和人才队伍,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汇聚磅礴动力。
本次考察活动经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协会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地接人员的周到服务和随团成员密切配合,使得考察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安排紧凑有序,整个考察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